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

吳鉤:宋朝的廣告與商標

  商業的發達使宋朝商人產生了明顯的廣告自覺,宋廣告招牌人莊綽的《雞肋編》說:“京師凡賣熟食者,必為詭異標表語言,然後所售益廣”;歐陽修《歸田錄》也載,京師食店,“皆大書牌榜於通衢”。這便是自覺的廣告意識。繁華的城市中,商業廣告隨處可見。展開《清明上河圖》,我們會發現畫家捕捉到的廣告就有幾十個,其中廣告幌子有10面、廣告招牌有23塊,燈箱廣告至少有4個,大型廣告裝飾——彩樓歡門有5座。

  “小市酒旗能喚客”——宋代的酒店業尤其重視做廣告,《容齋續筆》載,“今都城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於外,以青白布數幅為之。”這個“青白布”便是“酒旗”。

  《東京夢華錄》也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九橋門街市的酒店,更是“彩樓相對,繡旆相招,掩翳天日”。這裡的“繡旆”,是指市招;“彩樓歡門”則是用竹木與彩帛搭建起來的門樓,是流行於宋代的酒店業廣告裝飾,越是高級的酒店,彩樓歡門越是豪華,《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孫羊正店”,彩樓歡門有兩三層樓高,非常氣派。畫中虹橋附近的一家“腳店”(宋代的腳店是指小型酒店),也扎有十分顯眼的彩樓歡門。如果我們有機會穿越到宋朝,只要看到彩樓歡門,便可以判定那是一家酒店。

  比較新鮮的市招當屬燈箱廣告。《清明上河圖》中的“孫羊正店”大門前,有三塊立體招牌,分別寫著“孫羊”、“正店”、“香醪”字欄,這三塊立體招牌,便是燈箱廣告。由於這種廣告牌應用了照明技術——內置蠟燭,夜間明亮照人,特別引人注目。虹橋附近的那家“腳店”門口,也設置了一個燈箱廣告,上書“十千”、“腳店”四字。“十千”為美酒的代稱,如唐詩有雲:“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游俠多少年”。

  燈箱廣告在現代商業社會不過是尋常事物,但許多人未必知道宋朝已出現了燈箱廣告的形式。今日在日本、韓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廣告,古香古色,別有風味。

  俗話說,“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宋人的觀念是,好酒還需做廣告,為吸引眼球,廣告還得別出心裁。《武林舊事》與《夢梁錄》都記述說,每到新酒出爐時,酒庫(即官營大酒店)必大張旗鼓:

  一、用長竿掛出廣告長幅,上書“某庫選大有名高手酒匠,釀造一色上等醲辣無比高酒,呈中第一”之類的廣告詞,這叫做“布牌”;

  二、又“以木床鐵擎為仙佛鬼神之類,駕空飛動”,即將兒童或伶人固定在木制台架上,扮成仙佛鬼神的模樣,在酒店門面表演,這叫做“台閣”;

  三、“酒庫頒發告示,邀請官私妓女、鼓樂隨行,諸行社隊,迤邐半街,街市往來,無不圍觀”,類似於今日邀請演藝界明星來代言產品。

  看來,幌子、招牌等廣告形式在宋朝已不新鮮,明星代言的廣告形式也出現了。這裡值得一說還有宋朝的印刷品廣告。印刷品廣告的特點是可以大量復制、廣為散發或張貼。宋代的藥鋪已經開始應用一種叫做“仿單”(夾帶在商品中的廣告傳單)的印刷品廣告。在出土的宋代文物中,有一個鏤刻自南宋鹹淳年間的仿單銅版,是四川“萬柳堂藥鋪”用來印制廣告傳單的印板,印出的廣告相當精美:約六七寸方,四周有花紋,上面花紋間刻“萬柳堂藥鋪”五字,廣告圖文並茂,其中一張圖中畫有二人,一人作氣喘狀,led招牌另一人則精神健旺,圖中注有“氣喘”、“愈功”字樣,可以看出這是表現患者服藥前後的狀態,用以說明藥物的療效(據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P33,河北美術出版社)。

  中國歷史博物館內也收藏有一塊北宋年間的廣告銅版,用這塊銅版印出來的印刷品:最上方是一行大字:“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間是一個“白兔搗藥”圖案;圖案兩側標注“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兩行說明,下方則是廣告詞:“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偷工,民便用,若被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若被興販,別有加饒”的意思是說,若來批發,可加優惠)四五百年後,歐洲才出現了第一張英文印刷品廣告。這份宋代的廣告傳單,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廣告,而且其中有一個細節更值得注意:它不是僅僅宣傳產品(功夫細針),而是宣傳品牌(劉家功字幕機夫針鋪),那個“白兔兒”更是可以確證的世界最早的商標。

  宋朝的工商業者已經有了明確的商標意識,翻開《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或者《清明上河圖》,作者(畫家)記錄的各類招牌可謂琳琅滿目,如“錢家干果鋪”、“戈家蜜棗兒”、“俞家冠子鋪”、“凌家刷子鋪”、“徐茂之家扇子鋪”、“張古老胭脂鋪”、“棗王家金銀鋪”、“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雙葫蘆眼藥鋪”、“郭醫產藥鋪”、“趙太丞家”醫館、“仁愛堂熟藥鋪”、“修義坊三不欺藥鋪”、“孫羊正店”、“黃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招牌,都具有商標的性質。南宋當塗縣有位“外科醫徐樓台,累世能治癰癤,其門首畫樓台標記,以故得名”(《夷堅丁志》),“徐樓台”便是徐家醫館獨有的商標。饒州城內德化橋也有個醫生,“世以售風藥為業”,自制了一個“(一人)手執叉鉤,牽一黑漆木豬”的標志,掛於醫館門口中,人稱“高屠”(《夷堅三志?辛卷》)。這個“高屠”,成了饒州城的一塊馳名商標。

  從今天出土的宋代銅鏡、瓷器、金屬器,可以看到各種“銘記”,其實這也是商標。商標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物勒工名”傳統:“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最早的“物勒工名”只是強制的責任認定,還不能說是商標。但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展開,它使一部分優秀商號脫穎而出,成為獲得廣泛信任的品牌。當品牌形成之後,擁有這一品牌的工商從業者就會一改被動的“物勒工名”,而傾向於積極在自己的產品上留下獨有的標志,以便跟其他人的同類產品區分開來,於是商標便誕生了。

  宋代湖州出產的一些銅鏡,會銘刻上制鏡的鋪號,如“湖州鎮石家念二叔照子(照子,即鏡子)”、“湖州真正石家念二叔照子”。之所以在“石家念二叔”前面特別加上“真正”二字,是為了強調自己不是冒牌貨。這也說明“石家念二叔”已經成為當時湖州的制鏡品牌,以電視牆致出現了一些冒牌產品。

  宋代工商業者之所以產生了宣傳品牌(而不是產品)的自覺,當然是因為宋朝的消費者已經有了追求名牌商品的意識。宋話本《白娘子永鎮雷鋒塔》中有個細節:許仙外出遇雨,便向開生藥鋪的親戚李將仕借把傘用。李將仕吩咐藥鋪的老陳給了許仙一把雨傘。老陳將一把雨傘遞給許跑馬燈仙,再三囑咐道:“小乙官,這傘是清湖八字橋老實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傘,不曾有一些兒破,將去休壞了!仔細!仔細!”

  許仙說:“不必分付。”後來許仙又將這把傘借與白娘子,定下了一段姻緣。不過我們這裡要注意的不是許仙的愛情,而是老陳所代表的宋代市民消費意識:顯然,“老實舒家”是制傘的大品牌,深受消費者歡迎。宋話本的情節雖屬虛構,卻是宋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因為當時市民確實有追求品牌的消費心理,《夢粱錄》說,“大抵都下買物,多趨名家馳譽者。”所謂“名家馳譽者”,換成今日的話說,不就是“名牌”、“弛名商標”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