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星期三
我國魔術發展簡史(四)
他們當中條件差的藝人,吃穿無著,不論街邊、茶樓、婚禮表演廣場、空地,只要熱鬧之處,便見縫插針,臨場表演招引觀眾。條件好一些的藝人則彼此聯合起來,臨時用欄杆、繩索拉起圍子,搭成大棚進行節目豐富的串場表演。這在當時叫“瓦舍”,是我國民間游樂園的雛形。
不論是集體表演的“瓦舍”或是個體流浪者“撂地”演出,藝人們都要盡力出新招,顯身手,方能迎得更多的觀眾。生活的壓力造成了彼此競爭,這便是宋代民間幻術魔術表演得到很好發展的另一原因。他們已開始形成各種“專業”,如專演“吞鐵彈”的張九哥;“吐五色水”和“旋燒泥丸”的藝人小健兒;甚至有女幻術家多人。這些專業演員互相組織起來進行表演就形成了“社”。林遇仙、趙十一郎、趙家喜、渾身手、張賽哥、王小仙、姚遇仙、趙念五郎、小丑魔術趙世昌、趙世祥、耍大頭、金寶、施半仙、金逢仙、小關西、陸壽、包顯、女姑姑、施小仙共19位幻術藝人組成的“雲機社”就是我國最早的一個魔術團。
當時杭州的著名幻術師杜七聖,以其拿手幻術“七聖法”而獲此藝名:他在廣場或空地上,可以當眾把人頭“切下”,再用“符法”將人頭接上。由於他的演技高明,人們不解其奧妙,所以每次都當場出售“靈符”。
正由於民間幻術的廣泛出現,人們見多了,就日益發覺幻術是“人力所為”,不再相信它是宗教法力或神魔之術。這在認識上不能不算是一大飛躍。
元朝以來樂團表演,雄兵黷武,向外擴張,戰亂不斷。各種文藝和雜技、幻術均處於冷落凋零境況。
清初,漢族人民反對異族統治,到處都是反清復明的抵抗運動。白蓮教興起以來,利用各種形式的幻術進行傳教,擴大影響。
明、清兩代起義軍首領中,擅長雜技、幻術者不乏其人。明朝,山東蒲台縣農民軍首領唐賽兒是位女尼,她領導的起義軍達數萬人之多,遍布許多州、縣,對皇室震懾極大。不幸,永樂十八年,為安遠侯柳升所敗,被擒下獄。雖然“三木被體,鐵鉉擊足”,但她很快就逃脫遁去。說明她不僅“通諸術,凡衣食財物皆能以術運致”,而且武功甚好。其他,如明朝繩伎紅娘子,清代白蓮教的領導人齊王氏等都是些身手不凡的女藝人。
在那種以拳、棍、刀、槍為主要武器的年代裡,魔友網朝廷對身懷絕技的藝人十分畏懼,認為是“匪類的根源”。“踹索者。。。。。。必能作賊,宜禁之”。他們下令解散雜技團體,甚至屠殺和拘捕雜技藝人,手段極為殘忍。在一魔術師表演定程度上阻礙了民間的雜技、幻術的發展。
另方面,由於朝廷的荒淫、享樂的需要,清代宮廷之中,仍設有專門的御用藝人。特別是慈禧太後統治的年代裡,經常將一批優秀的民間藝人召進宮廷去當值演出。當時流行的幻術節目如“土遁金杯”“大變金錢”“小變銀錢”“來去飛水”“羅圈”“一席全飛”“十杯香茗”等等的表演“門子”與方法和今天常見的魔術幾無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繼宋之後,明、清兩代人們對幻術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黃金有假,戲法無真”。更出現了我國前所未有的兩本幻術書籍。其一,是明代陳眉公所著《神仙戲術》,載有傳統幻術20多套,所惜,此書在國內失傳,據考日本可尋蹤跡;其二是清代唐再豐編著的《鵝幻彙編》,共總結了320多套清代幻術、戲法,是一部很有歷史價值的幻術專著。
回顧整個歷史,不難看出,我國的幻術形成於古代夏朝以前。西漢時代更受佛教和西域幻術的影響。從那時候起,中國古代的幻術就已經相當成熟了。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