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星期一
街頭魔術史
說到著名街頭魔術師,大家會想到誰?可能是克裡魔術師表演斯(Criss Angel),稍微懂行的還能說出西裡爾(Cyril)還有大衛•布萊恩(David Blaine)。那還有呢?還有呢?
如果要想說更多,那得先談談街頭魔術的歷史。
要說魔術本身,最早的用途可不是買門票搞娛樂,而是搞宗教。古希腊神廟裡的祭司都會用魔術手段裝神弄鬼,以提高自己的價值,制造出絕對虔誠的教徒。直到古羅馬時期,作家塞內卡(Seneca,公元前6年-公元65年)的手稿裡才記載了他親眼見證魔術師玩杯球魔術,當時這種表演都是當街擺攤的形式,所以這個杯球表演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個街頭魔術了。
這位表演者看來很幸運,被著名作家永載史冊。事實上,在霍夫金澤(Johann Nepomuk Hofzinser,1806-1875)把近景紙牌魔術搬進劇院之前,近景魔術都可以說是街頭魔術,可是從古羅馬時期到17世紀這段時間,似乎有據可查的街頭魔術師沒那麼多,為什麼呢?答案是:他們大多被宗教法庭燒死了。在1400年到1600年這段浩劫中,歐洲有三萬多名被冠以“巫師”稱號被燒死,毫無疑問,其中不少只是魔術師。著名魔術師尤金•伯格(Eugene Burger)說得好:“(宗教)只不過在名字上與魔術區分開來。他們叫魔術,我們叫奇跡;你們叫占蔔,我們叫預言”。
再說下中國,中國魔術最早用途也是用於巫術祭祀之類。再往後(其實也是公元前一百多年),魔術師開始在宮殿裡搭設巨型舞台,給皇宮貴族們做大型“專場表演”,這類表演叫做“百戲”。在《漢書》裡曾記載某次百戲“三百裡內皆觀”,可謂聲勢浩大。
以上是“居廟堂之高”的宮廷百戲,那“處江湖之遠”的街頭魔術呢?在《後漢書》裡記載的左慈,可謂早期街頭魔術師。左慈這人,據傳活了134歲,有三條命,號稱“迷之仙人”,有化身和新生技能……好啦!這裡說的是正史,不是三國殺!
《後漢書•方術列傳•左慈》記載:一日左慈與士大夫百余人隨曹操郊游,左慈一人執壺舉杯,自斟自飲,並將酒遍贈百官,百官莫不醉飽,可左慈仍在痛飲。這種行為,按照現在一句廣告詞來說就是“干干干,肝可怎麼辦”。後來曹操發現原來左慈所存酒肉已空,十分憤怒,欲殺左慈(所以咱不用擔心他的肝了,擔心他腦袋吧)。這時左慈走入牆壁隱其行蹤。後來官員在大街上找到了左慈,欲捕之,不料這時大街上所有人瞬間變成左慈的樣子,使得搜捕人員無從下手。以上記載語出正史,不相信也只能姑妄聽之,左慈的把戲喚作“最早的街頭魔術”,似無不妥。
左慈的這類表演是三國時期的魔術代表作,這類魔術走出了大型祭壇或宮殿,轉而走向小型,走入民間,符合中華民族自己的傳統習慣。不過三國以後,大多數魔術仍然僅在《神仙傳》之類書籍有記載,魔術真正走入民間,還是在宋朝(960-1279)。
宋朝城市出現了規模龐大的游樂場所,叫做“瓦肆”。在瓦肆中藝人們都爭取以新奇的表演形式來吸引觀眾,魔術也正式脫下了神仙的外衣,“飛入尋常百姓家”。除在瓦肆中賣藝外,魔術藝人們還在街頭賣藝,稱為“路歧”。當時魔術師們十分活躍,留下姓名的有包喜、包壽、金寶、金順、施半仙等。
回到歐洲,當中世紀接近尾聲時,逐漸開明的社會開始接受魔術這種娛樂形式。在英格蘭的大街集市上,有很多魔術師搭棚設攤展示技巧。這些魔術師中,最成功的當屬艾薩克•福克斯(Isaac Fawkes,約1675-1731)。福克斯相當於1720年代的大衛•科波菲爾。在當時的集市上,只要有他的表演就會有大量人員聚集觀賞。他的經典戲法是從空無一物的袋子中不斷拿出雞蛋、硬幣、還有小鳥。這個魔術使他大受歡迎,也因此使他成為了當時收入最高的魔術師。據報載:福克斯於1731年去世時,留下了一萬英鎊遺產,相當於今天的一百萬美元。好多錢哦!!
之前說過霍夫金澤把近景紙牌魔術正式搬入了劇院,不過那種表演只有小資名流才有資本掏腰包去看。販夫走卒之流付不起門票,照樣得在大街上欣賞。這段時間,海曼(Alaxander Herrmann,1844-1896)出馬了——是的,就是海曼PASS那個海曼。
海曼是一位公眾矚目的表演者,他經常漫步在市場裡,從農夫的攤上揀一只雞蛋,把它打碎,發現雞蛋裡有一枚硬幣。真驚人!他再打碎兩三只雞蛋還是這樣,直到農夫在哪裡生氣地喊:“沒雞蛋啦!”海曼才離去。他走後,大多數農夫都會打碎它所有雞蛋——可惜,不會出現硬幣了,這時,海曼會偷偷把足夠的錢放進農夫的籃子作為補償。
這類街頭魔術和搭棚設攤的魔術又不一樣了,多了一份“即興”的感覺。
再往後世道怎樣了呢?讓•尤金•羅伯特•胡定(Jean Eugene Robert-Houdin,1805-1871)將魔術從單純的街頭娛樂形式發展成為上流社會所接受的合法藝術形式後,被記載的街頭魔術就越來越少了。直到大衛•布萊恩一輩的出現,街頭魔術才重新被載入史冊。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